2025年暑期,杭科院聚焦入职三年新教师与博士教师的成长关键环节,对两类教师的企业实践全过程开展重点走访与跟踪,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教学与产业脱节”的核心痛点,旨在锻造适配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期间,教师团队先后进驻格力电器智能车间、杭叉集团生产线、品茗科技研发中心、与光同行创作现场及禹上田园农场直播间等多元化产业场景,以“解决真问题、学到真技术、带回真经验”为核心目标,在技术攻坚、产品优化、课程再造的实战过程中推进“双师”能力提升,推动职业教育的“实践之花”深度扎根产业沃土。
技术攻坚:从产业难题到课堂“活教材”
智能制造学院组建多支教师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以破解产业实际难题为攻坚切入点,同步推动技术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夯实产教融合落地基础。
由张红兵(大师)工作室牵头,顾佳飞博士、何渊斌、张颖、许嘉俊等教师进驻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聚焦总装厂105号空调内机打包线“人工操作强度大、节拍乱、故障率高”的核心痛点,确定“多机械手协同系统”为重点攻坚方向。团队通过程序设计、轨迹调试及增设工业视觉检测环节,成功实现该生产线全流程自动化改造,直接替代原4名工人的作业工序,高效解决企业生产瓶颈。目前,团队正加速推进项目成果教学转化,将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工业视觉应用等实战技术融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开发配套实训案例与教学模块。
彭宣聪、黄伟等两位教师则在精密制造企业先后攻克了智能裁切高精度控制、机械臂协同卡顿等技术难关,后续计划联合企业开发定制化实训设备,将项目实战经验转化为“运动控制综合实训”课程案例库,进一步完善“技术攻坚—教学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专业升级:为智慧建造教学找准“导航标”
城市建设学院吴思锴、熊康两位博士,在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为期半年的“沉浸式”实践。他们扎根桥梁、隧道工程一线,系统调研行业需求,重点围绕桥梁隧道智能化监测产品、建筑AI物联实训平台的研发展开研究。
实践过程中,两位博士不仅精准掌握了智慧建造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多项创新改进方案——优化智能化监测产品的数据分析模块,让技术更适配教学演示;完善建筑AI物联实训平台的操作流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技术原理。这些成果为学院智慧建造专业建设、教学平台升级提供了“精准导航”,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教学诊断:补齐实践教学短板
“学生缺乏‘工程问题闭环思维’,是实践教学的一大痛点。”物联网技术学院教师冯宏凭借十年企业经验,在此次实践中实现了“技术优化+教学转化”双突破。
技术层面,她助力企业解决了产品应用技术瓶颈;教学层面,她系统梳理电路防护设计、编程调试等实战经验,针对性规划新增“企业真实故障案例分析”教学模块,在未来的实训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企业里常见的设备故障场景,学习从排查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流程。同时,她还计划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技术应用—问题发现—方案解决”的完整思维链条,让实践教学更贴近岗位实际。

订单共育:让课程内容精准对接“岗位需求”
“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让工学交替效率显著提升!”杭叉集团校企合作项目主管徐瑜的评价,道出了杭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成效。今年暑期,汽车工程学院侯珏(博士)、徐观生、盛士能、陈剑雨、何松涛五位教师驻点杭叉集团,以2026届订单班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技术攻关—课程开发—订单培养”的闭环体系。
教师团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完成叉车电控系统调试流程优化、产线质检标准完善等工作,并将实践成果直接转化为订单班课程更新内容、活页教材素材及实训案例原型。通过“从岗位中来、到课堂中去”的模式,显著提升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岗位适配度与行业前瞻性,为学生未来就业筑牢能力根基。

AI艺术创新:探索智能时代“新范式”
“AI技术是工具,但审美才是艺术的灵魂。”艺术设计学院汤姗妮博士、新教师王延在与光同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期间,聚焦AI创作领域的学习与实战,携手参与项目实操,掌握解决角色一致性崩溃、动态叙事失控等行业常见问题的技术方法,更基于实践经验提炼出“技术为翼,审美为魂”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同期部分学生在此开展顶岗实习,全程融入企业真实项目流程。
汤姗妮博士计划在后续教学中拓展漫画、手办等AI应用场景,让学生掌握AI绘画、3D建模等实用技术,同时强化传统美术基础与艺术史教学,通过增加素描实训课时、开设“经典艺术作品赏析”专题课,确保学生不丢艺术创作的“根”与“魂”,培养既懂技术又有审美素养的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学生张皓瑜现场分享,“从AI图像生成调试,到跟着团队做剧本修改、项目进度跟进,每个环节都能接触行业真实需求,比课堂学习更有代入感,也更清楚自身能力提升方向。”

电商助农:用实战成果反哺课堂
在禹上田园・供销农场的芒果脯直播间里,商务管理学院教师潜宇超、龙燕妮(博士)指导的学生已能独立运营;农场仓库里,优化后的新包装正打包发货——这是教师团队解决“芒果脯退货率高”痛点的成果。
实践中,团队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水分控制”“包装密封”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如今产品口碑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正把这个案例做成“电商数据分析与产品优化”项目式模块:从差评分析到方案设计,再到助农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真电商”。

靶向实践:从市场需求出发优化“教学逻辑”
“亲子家庭想要什么样的研学产品?以前靠‘拍脑袋,现在靠数据说话。”旅游管理学院王伊珂博士在富阳中天旅行社实践时,运用Excel数据整合、SPSS、AMOS统计数据分析工具,系统梳理分散的市场调研数据,精准锁定研学产品“教育意义深化”“互动质量提升”两大需求。
她全程参与“非遗+亲子”研学产品开发:设计“小小传承人”活动,让孩子体验非遗项目,吸引多组家庭报名。“在未来给学生讲授‘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课程时,将以‘数据挖掘需求’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市场认可的产品’。”王伊珂博士表示。

校领导慰问:为教师实践保驾护航
教师企业实践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寿伟义带领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分赴多家合作企业,亲切慰问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实地考察实践成果,倾听教师与企业的需求与建议。
“新教师与博士教师是‘双师型’队伍的新生力量,企业实践是其补齐实践短板、紧跟产业前沿的关键路径。”寿伟义副书记强调,学校将进一步强化统筹保障,杜绝实践“走过场”,确保教师通过实践实现“既懂产业技术,又善教学转化”的能力目标。

未来,杭科院将持续深化校企战略合作,构建“企业导师带教+项目实战历练”的联合培养机制,推动教师深度参与企业运营,把产业一线的“实践活水”注入教学改革,全力打造“教师能力提升—课程质量优化—学生就业提质”的职教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