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艰辛,你没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我校师生服务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发布时间:2017-09-15浏览次数:545


    明天,9月16日,在杭州举办的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就要落幕了。可爱的运动员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挥别杭州,返回家乡。而我校在学运会现场服务的13位师生,也将陆续返校。听说公共教学部的魏爽老师已经在学运会志愿者部开展服务近11个月了,去得最晚的图信中心的杨玲燕老师也已经在学运会杭州市工作领导小组服务了6个多月。


              杨玲燕老师(右五)汪利老师(右四)与运动会工作人员合影


    招募、培训志愿者,实地踏勘赛区场地建设情况,参与赛区场馆验收工作,做好竞赛期间组委会与赛区的沟通联络,组织各省代表团参观阿里巴巴和观看城市广场灯光秀,搬运物资、接站、后勤接待……我们的师生说服务大运会虽然累,但是看到运动会顺利进行,听到一声“谢谢你”就是最大的安慰。


    30余所学校志愿者的招募,3000余名志愿者的培训,30000余条数据的核对


    “在这里工作的11个月300多天时间里,我们启动了对30余所学校的志愿者招募工作,筹划了对3000余名志愿者的培训,核对了30000余条志愿者的个人数据。”公共教学部魏爽老师在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委会志愿者部负责运动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与安排等工作,她说:“其实一开始只有17所赛事承办学校,到最后一共有37所高校参与了志愿服务,志愿队伍非常庞大。志愿者招募完成后,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是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魏老师搜集了很多相关课程、教材、专家的资料,并与志愿者部的同事们一起组织开展了通识培训、礼仪志愿者培训、骨干志愿者培训、团部志愿者培训等多种类型的培训。除了招募、培训工作外,志愿者的数据核实是魏爽老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核对每个志愿的个人信息,包括志愿者类别、身高、体重、鞋子尺码等等。每一条都不能错,因为会涉及到后期的服装发放、证件制作等工作。”看到志愿者们穿上制服靓丽登场,听到大家对志愿者们的夸赞表扬,魏老师觉得自己非常自豪,“因为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公共教学部魏爽老师


    隔一天,跑一次,只为了看看草籽有没有发芽


    实地踏勘8所市属院校场地建设情况、陪同各省代表团参观杭州,是艺术设计学院的汪利老师和图信中心的杨玲燕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说起实地踏勘,汪利笑着说了件趣事:“之前有两个月时间,我和杨老师每隔一天跑去源清中学一次,就为了看看他们球场的草籽有没有发芽。”源清中学是学运会足球赛事的承接校,今年3月学校估算好了时间,在足球场种下了草籽,等着发芽。可惜天工不作美,今年5月份,杭州时常下雨,刚发芽的草籽被淹死了许多,这可愁坏了大家。汪利说:“发现死掉的草籽,就马上补种上去。大家都很着急,因为时间很紧张,如果草籽再不长出来,就要临时更换场地了。幸好后来天气慢慢转晴,草籽生长也顺利起来。”


                                                艺术设计学院汪利老师


    大运会期间,汪利和杨玲燕还陪同来自新疆、内蒙古、河南、湖北、山西、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份的代表团参观了阿里巴巴集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并观看了城市广场灯光秀。“观看灯光秀的时候,很多外省的学生都夸我们杭州美、有灵气,说以后想来杭州找工作。”汪利和杨玲燕说:“听他们夸杭州,我们觉得特自豪,就是洋洋得意的那种自豪。当然我们大杭州的美不是一场灯光秀、一个国际博览中心就能充分展示出来的,真想带他们多参观一些地方,可惜时间不允许。”


                           毛军平老师与大学组游泳总裁判长马吉光教授



    除了魏爽、汪利、杨玲燕三位老师外,公共教学部的毛军平和方小强老师也参与了本届学运会的服务工作。方小强老师担任了本届学运会的裁判工作,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组委会还为方小强老师颁发了纪念证书,感谢他为学运会做出的贡献。毛军平老师承担了学运会《服务指南》、《秩序册》等的设计和编制、游泳赛区场馆验收及其他竞赛与裁判相关工作。他们表示,虽然这次服务工作强度大,但在大型赛事的组织、运行等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与到赛事服务中。


    志愿服务不能只靠热情,不是只有艰辛


    城建学院戴建龙,教育学院滕玥、章静怡这3位同学去年参加过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虽然知道做一名志愿者很苦很累,但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就申请加入今年大运会的志愿者队伍。在他们的心里,能够参与服务这样的大型活动,是件很荣耀的事。
戴建龙是本届大运会志愿者中的“小@”,也就是随时待命、机动行事的“全能候补”。有一次他接到的任务是搬运物资,结果一下楼看到满满一卡车的矿泉水。“要负责卸货、装车,再按名册送到之江饭店各幢楼里的各个点”,戴建龙说现在想想还觉得挺震撼的,“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完胜身体的疲累感”。



    女生滕玥去年在洲际酒店为B20的开幕式服务,和习大大一墙之隔却无缘得见。今年她被派去大运会开幕式现场驻守接送领导的车队,随时服务进出的嘉宾。隔着一道门,精彩的开幕式她一眼都没看到。滕玥说,虽然遗憾,但志愿服务守好本职岗位才是最重要的。


    旅游学院李思远,教育学院杨超、余安婷,城建学院骆志坚,虽然没有见过G20 大阵仗,但此前也都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这次大运会,李思远是海南代表团的随团志愿者,还帮陕西代表团做了接站服务。他拿着两个人的名单去了机场,却只接到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他有点发懵,急急忙忙联系后才发现是名单搞错了。凭着个人应变能力,李思远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同样是接机,重庆代表团的随团志愿者杨超因为“攻略”做得早,工作起来就顺手很多,因为怕堵车,她提早三个小时就到了机场。李思远和杨超说,做志愿者不能光靠一腔热情,事前要有准备,事中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毛毛躁躁的。


                                 方小强老师值裁现场


    骆志坚服务的是学运会马拉松赛事,负责证件制作工作。一个1米8高的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做的却是精细活。从7月10日开始,每天坐在电脑面前整理资料,连续28天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一天整理一万张毫无规律的证件,而且还不能出差错。骆志坚说,志愿服务无小事,“我把工作当成历练”。


    和自己的学长学姐相比,教育学院大一新生周榆就是个“志愿菜鸟”。之前她一直在大运会负责后勤接待,开幕式那天,临时被老师分配去做领导车辆的礼仪引导服务,“因为太突然了,站在那里手和脚都不知道怎么摆好。”但周榆坚持用最热情的笑容和最诚恳的态度完成好了这次任务。在当天所有行程全都结束回到酒店的时候,国家教育部的魏处长最后一位下车,他叫住了周榆,笑着说:“今天真的是辛苦你了,谢谢你。”周榆说,在那一刹那,“我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光,我相信这短短的一句话,对于任何一名志愿者而言都是最高的奖赏。”



    有一种生活,你没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这段话,是教育学院余安婷对大运会志愿服务的总结,相信也是全体志愿者们的心声。


 

上一篇:下一篇: